12月3日,,清晨8點過,,薄霧輕籠著山林田野,靜謐的鄉(xiāng)村在雞鳴狗吠聲中,,位于綿陽市三臺縣石安鎮(zhèn)的清江村,漸漸生動起來……
此刻,,清江村吳家灣蠻洞山吳家老宅的院門前,,來了幾位穿著桔紅色馬甲的人——綿陽市三臺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小分隊的幾位隊員。
他們拿著相機,、無人機,、測距儀、卷尺等普查工具,,和主人家說明來意后,,就開啟了他們充實忙碌的一天,。
“這是一棟有兩三百年歷史的古建筑,根據(jù)分工,,大家可以開始仔細測量,、記錄了?!毙》株犼犻L張鑫,,組織召開一場簡短的碰頭會后,大家便各就各位忙碌起來,。
90后的張鑫,,長期從事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今年首次參加到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
張鑫一邊使用RTK測量儀,,圍繞吳家老宅卡邊打點,一邊繪制平面圖,。他向記者介紹:“如今開展文物普查,,就充分利用上了現(xiàn)代科技手段。像這種手持RTK測量儀,,已經(jīng)是我們普查時的標配工具,。通過這些設備,我們就能夠獲取更加精準的文物數(shù)據(jù),,讓文物管理‘有數(shù)可查’,。”
文物普查隊員除了精確記錄老宅子里附屬文物的位置和尺寸,,還要測點建筑物的每一處轉角,,完成精確、全面的數(shù)據(jù)采集,。此后,,隊員們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繪制平面圖,進行系統(tǒng)性地資料匯總,。
“吳家老宅由正廳,、左右?guī)俊㈤T樓組成四合院布局,;
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門呈八字形;
正廳里面保存有一塊雙龍戲珠牌匾,;
該建筑為川西北地區(qū)典型的傳統(tǒng)民居布局,,整個布局保存較好,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這是隊員李欣月,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
“用得著記這么細嗎,?”記者忍不住問李欣月。
她靦腆一笑,,告訴記者:“當下的文物普查工作的每一筆記錄,,都將成為未來探究歷史的線索與依據(jù)?!?/span>
離開吳家老宅時,,薄霧已經(jīng)散開。在冬日暖陽沐浴下,,隊員們沿著崎嶇的鄉(xiāng)間山路,,步行至蠻洞山吳氏墓群。
“點位1坐標找到了,,點位2坐標找到了……”六座土豖墓隱藏在荊棘遍布的叢林中,,普查隊員結合“三普”調查數(shù)據(jù),在手機微信群內,,不停匯報點位確認情況,。
張鑫向記者介紹,在“三普”時期,,很多文物遺址都是通過相對單一的點位進行記錄,,導致遺址邊界不夠清晰。
此次的“四普”,,小分隊借助現(xiàn)代專業(yè)設備,就可以實現(xiàn)精準定位,,由此勾勒出清晰的文物邊界,,滿足建立全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數(shù)據(jù)庫的精度要求。
相對于建筑類普查僅對數(shù)據(jù)有精準要求,,野外普查更費腳力,,也更具挑戰(zhàn)性。
張鑫說:“在普查過程中,,隊員們除了突然遇見蛇,、黃鼠狼等動物,易受到驚嚇外,,還要克服資料匱乏,、信息不全等困難?!?/span>
結束蠻洞山吳氏墓群的測量工作已近中午,,張鑫與隊員們坐在路邊,用礦泉水就餅干下肚。
“先墊個底,,今天有17處點位要去測量,,時間緊得很!”張鑫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多在鄉(xiāng)村田野,,為了盡快完成工作,“不準時吃飯是常態(tài),?!?/span>
尋古墓葬、訪古建筑,、探石窟寺……辛苦忙碌了一整天,,小分隊的工作還未結束。趁著夕陽西下,,他們還要驅車趕回鎮(zhèn)上的小旅館,,開始極其細致的內業(yè)整理工作。
張鑫說:“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通過系統(tǒng)地調查,、記錄和分析,對文物種類,、數(shù)量和分布等進行了詳盡記錄,。文物普查作為一項系統(tǒng)、科學的工作,,每一次調查都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也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作為年輕的文物普查員,,我們每每想到這兒,,都很有成就感?!?/span>
記者手記
于記者而言,,這一天跟隨這支文物普查小隊走村串戶,是充滿新奇的普查體驗,。但對于文物普查隊隊員而言,,這是日復一日的艱苦工作。
不畏酷暑嚴寒,,奔走山間田野,,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雙手觸摸歷史,,普查隊員們度過的每一天,,看似平淡卻不平凡,。
記者了解到,三臺縣共有“三普”時期1048處不可移動文物需要復查,,加上新發(fā)現(xiàn)歷史遺跡,,“四普”普查達1078處。
為全面摸清文物資源“家底”,,自今年5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轉入實地調查階段以來,這支隊伍的足跡遍布三臺縣東西南北各個村落,。
在一支支普查隊伍調查記錄下,,目前,三臺縣已完成653處文物普查,。
他們在調查實踐中,,記錄下的不僅僅是文物數(shù)據(jù)與資料,更是對這份事業(yè)的熱愛與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