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苯?,當悠遠的邊塞詩歌響起,一部真實記錄古絲路文化與考古工作者點滴生活的紀錄片映入觀眾眼簾,。這部由芒果TV自制并獨播的10集紀錄片,,取名為《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旨在聚焦古絲路沿線相關地區(qū)不同崗位上的考古者,、守護者,、傳承者、研究者和傳播者,,以他們的所見所行,,向觀者清晰展現(xiàn)那些曾經(jīng)璀璨奪目的古老文明,讓塵封已久的絲路文化重新煥發(fā)出新時代的絢爛光彩,??梢哉f,這是一次新意滿滿的影像嘗試,。
自2013年,,當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些重大倡議被先后創(chuàng)造性提出以來,“絲路”——這個核心詞匯,,便成為我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題材的富礦之一,。但目前來看,,大多數(shù)絲路題材紀錄片只是將講述重心放在相關歷史故事的重現(xiàn)之上,抑或是將鏡頭焦點對準那些在絲路上留下重要歷史足跡的名人名家身上,。反觀《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則不同,,這部紀錄片中的每一個鮮活人物,均無“高高在上”之感,,有的只是平凡如水,、溫暖如燭的溫存呈現(xiàn)。
在《與絲路打交道的人》的鏡頭之下,,是這些絲路文化和考古工作者的生活點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枝末節(jié)”,還原的卻是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郭物,,已連續(xù)四年在北庭城發(fā)掘現(xiàn)場過中秋了,,他早已習慣把“故城”當成“故人”;伊弟利斯,,沙漠考古五十余年,,經(jīng)歷過喝鐵銹水、連續(xù)幾個月與外界無聯(lián)系的枯燥生活,,體會過父親去世時不能陪伴身邊的遺憾和痛苦,,但對于考古仍始終矢志不渝,他總結(jié)自己時只用了簡單卻又沉重的四個字“苦中有樂”,;胡興軍,,在崗的60天里有40天是沙塵暴天氣,面對水源匱乏,、蚊蟲叮咬,、通信全無的艱苦生活,他依舊把考古當作一份神圣的事業(yè),;劉國虎,,每天的工作就是耗費2小時、步行6公里逐一檢查金塔寺洞窟,,十多年如一日,;同樣十多年如一日的還有賀文希,憑借一輛摩托,、兩條腿,、一把鐵鏟、一張嘴看護長城,,他風雨無阻,寫下了5本厚厚的長城守護日記……堅守,、奮斗,,辛勤,、耕耘,在這些平凡的背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對考古挖掘和文物保護事業(yè)的那份真摯熱忱,。正是他們的這份執(zhí)著,才讓絲路故事有了人的溫度,,才讓絲路復興有了新的希望,,才讓絲路文化得以代代傳承。
作為一部人物紀實紀錄片,,我們看到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中的人是那么鮮活且有質(zhì)感,,正所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zhì),,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他們是以自己的無悔實踐詮釋“擇一事,,終一生”的深刻內(nèi)涵,。而同樣“鮮活”起來的還有那些曾經(jīng)冰冷的遺珍,紀錄片以絲路文化和考古工作者的第一視角,,結(jié)合現(xiàn)場報道影像,,將部分考古現(xiàn)場進行了細致呈現(xiàn),加上畫面外娓娓道來,、詳盡權威的解說詞,,“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一段段塵封許久的絲路故事躍然屏幕,在時空交融中變得栩栩如生,。
當前,,年青一代已成為紀錄片的觀看主體。面對這一群體,,《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在講好講深講透絲路故事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節(jié)目形式的創(chuàng)新,讓絲路歷史與絲路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受眾傳播,。紀錄片緊緊把握住年輕人的審美趣味,,運用他們喜愛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吸引他們挑剔的目光,?!杜c絲路打交道的人》的每集伊始,都會以動漫結(jié)合解說的形式,,別具一格地回溯與絲路相關的歷史故事,。進入正片內(nèi)容后,,紀錄片則用輕松活潑的視聽語言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如在第一集節(jié)目中,,伴著異域風情的琵琶曲,,主人公郭物騎著破舊的藍色三輪摩托,從蜿蜒的戈壁古城中緩緩駛來,。碰到路邊工人,,他會一邊親切打招呼,一邊送上中秋祝福,,既有趣味又接地氣,。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第三集節(jié)目中,,主人公賀文希則是騎著摩托車,,伴著一段氣勢鏗鏘的秦腔出場,再加上俏皮歡樂的背景音樂,,使得紀錄片整體營造出一種歡快親切的氛圍,,打破了人們對以往同類型紀錄片嚴肅刻板的印象。
這部紀錄片沒有用莊重嚴肅的臺詞去講述絲路歷史,,而是采取輕松活潑的敘事吸引觀眾,。除了田野考古者,還有守護者,、傳承者,、研究者、傳播者,,該片記錄了一群真實有趣的人和團隊,,打破了人們對絲路文化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讓絲路上的歷史通過人物串聯(lián),,重新“活”了起來,。另外,每集片子的體量均保持在30分鐘左右,,如此輕裝上陣,,十分符合當下年輕受眾的收視習慣。也正是這樣文本和畫面雙向融合的積極探索,,讓歷史,、歲月、時光,,直抵人心,、潤物無聲。(作者王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