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煙雨
翠峰高聳,、碧巒拔秀的峰巒山,介于大金山和小金山之間,,距金城15里,,扼金城東南之咽喉,控方州驛道之要沖,。昔日山上筑有小寨,,名峰巒寨。寨上有一座背北向南的古廟,,名峰巒寺,,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嘉慶中期又經重修,。寺廟山門內分作彌勒,、佛祖、觀音三重殿宇和兩方天井,,天井兩側的廂房,,均衡對稱,,過去各廳為來此游歷的人下榻休息之處。
寺廟左前方不遠處,,有一巨石,,獨蹲地面,人們稱“飛來石”,。“飛來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米,,周長20米,頂部有早年修建的觀日亭的柱眼8孔,。石之四壁,,東北兩面各有四個石窟神龕,共刻摩崖神像11尊,。西面有清末民初縣署官宦每歲踏青郊游,,來此題名留言的墨跡。南面有一道石碑,,碑身已殘,,高1.2米,寬0.8米,,碑座為一石刻圓雕烏龜,,碑上書刻“飛來石”三個大字,字徑約0.5米,,結構嚴整而遒勁,,挺拔而俊媚。“飛來石”碑座下方有一口水井,,銀泉清澈,,味道甘冽,終年涌流不斷,,天旱時可供附近三里內五百多人飲用,。峰巒寨上,綠樹擠滿山寨,,芳草覆蓋峰巒,,一到淫雨霏霏的深秋時節(jié),從旱至晚,,云煙繚繞,,霧雨籠罩,整個山巒沉浸在茫茫霧海之中,,峰巒煙雨,,儀隴勝景,有詩贊曰:“城郭分明近,峰巒縹緲間,。寺中沉暮雨,,樹靄鎖秋山。涌出泉何處,,飛來石亦頑,。高僧講經處,莽莽翠微環(huán),。”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九軍的一只小分隊,,駐峰巒金城寨,,扼守交通要道,以“峰巒煙雨”作屏障,,擊潰國民黨政府李家鈺和風儀場土匪楊連成部多次圍攻,。
“峰巒寺中飛來石”還曾留下一則美妙的神奇故事。傳說,,古時在方州城上,,茶花小姐與鐵頭和尚為爭奪金城山,戰(zhàn)斗十分激烈,,方州人民處于危難之時,,忽然從峨眉山飛來了三尊頑石,一尊落在金城寨下的東寺,,石上建了一個邀月亭,;一尊落在峰巒寨下的峰巒寺,石上建了一個觀日亭,;一尊落在大巖山的大道旁,,變成了三堆石。嚇得兩軍不戰(zhàn)自潰,,各散五方,,從而保全了儀城人民。
茶房古洞
距儀隴東邊重鎮(zhèn)立山場15里地的鳳凰山,,海拔700米以上,。山上有座茶房寺,殿宇依偎在松杉綠林叢中,。古寺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別名“貢福院”。傳說古時當?shù)赜袀€名叫陳宗福的人,,家有數(shù)百畝田產,,因膝下無嗣,遂在鳳凰山腰的路邊修建一座房舍,,施舍茶水,、棺槨,,積德行善,從此“茶房”的名字乃流傳遐邇,。以后,,陳宗福賣掉田產,廣集款資,,修了一座寺廟,,取名“茶房寺”,自己削發(fā)為僧,,皈依禪林,。
茶房寺右側300米處的木魚山半巖上有一天生的巖洞,從上至下共分三層,,底層主體巖洞寬24米,,高7米,深7米,,正中洞穴深不可測,,中上兩層配洞,低小淺窄,,僅可避風雨而已,,洞與寺共名,故曰“茶房洞”,。
傳說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率領起義軍,,來到茶房寺。時有陳,、王,、席三姓,避難于洞中,,堅守不出,。獻軍怒,焚其寺,,火延關帝殿,,馬忽跪,鞭之不起,。獻忠曰:若此輩不應與劫,,汝可即起,馬果起,。獻忠命義軍相戒勿犯,,三姓遂獲全。后人刻碑記之。從此茶房寺山門外斜坡青石上,,就有四個小陷坑,,形如馬嘴、馬胸,、馬卵和馬膝,,人們便稱之為“馬跪石”。離馬跪石十多米的竹林中,,又有二石,,一名“插旗石”,一名“鑼鼓石”,,據說是張忠插過戰(zhàn)旗,,放過戰(zhàn)鑼、戰(zhàn)鼓的地方,。
在鳳凰山東邊的懸崖上,有一個僻靜的小山洞,,名曰“新茶房洞”,。人們從山崖邊狹窄的草叢山路上,伏著腰,,攀著崖,,一步一步向前慢慢移動,進入洞的右側,,彎腰匍地爬至洞內,,但見洞外石壁陡峭,巖下深壑萬仞,,真是別有洞天,。“新茶房洞”頂端伸出崖外的小土臺,名為“望鄉(xiāng)臺”,。相傳清朝初年,,“湖廣填四川”的人,從湖北的麻城孝感,,遷移此處安家,,人生地疏,常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郁郁懷鄉(xiāng)之感,,便來到這里,迎著太陽升起的東方,,凝神遠望,,思念那久別的湖廣故鄉(xiāng),以消胸中苦悶。
鳳凰山西崖有“白云洞”,,洞外建“白云庵”(據說此庵為陳宗福的七個愛妾出家修道之所),。四周無名小洞星羅棋布,高低各異,;深淺不同,,姿態(tài)萬千,各具特色,,好象洞的世界隱藏在青山翠嶺之中,,令人難以尋覓。儀隴知縣陸曾濤云:“掛壁樓臺百天懸,,峰房穿鑿倚云邊,。門無溪徑攀蘿入,石有源泉活水煎,。隔岸數(shù)峰齊檻列,,到窗閑月伴憎眠。依山結構排空架,,別是人間一洞天,。”
抱樸遺蹤
在儀隴金城山南的陡崖下,有一個自然生成的古洞,,洞口成長方形,,高2.7米,寬1.6米,,深約4米,。傳說東晉著名道學家“抱樸子”葛洪晚年曾流寓蜀北,步旅方城,,隱居于此,,煉丹洞中。洞以人名,,因而洞門石楣上刻有“抱樸洞”三個朱紅色的楷體大字,。洞前巖外百步處,修筑一茅庵為葛洪居寓之所,,故有“竹籬茅舍自甘心”的吁嘆,。
傳說一天夜晚,葛洪夢見祖父葛玄(亦是葛洪的師祖)對他說:“葛洪,,葛洪,,益州安漢有個金城山(今南充市高坪區(qū)勝觀鎮(zhèn)),山中有個古藏書洞,,洞里藏有《遁甲天書》,,讀后,,你就能飛升天界,與日同壽了,。”葛洪一驚而醒,,次日即帶了徒弟黃野人動身前往。
年過半百的葛洪,,帶著他的徒弟黃野人,,師徒二人從羅浮山出發(fā),沿途饑餐渴飲,,曉行夜宿,,經云南、貴州,、成都花了數(shù)月時間才到了安漢的金城山,。師徒二人登上頂峰,猶置身云端,,寒氣逼人,。一日早晨,葛洪尋書心切,,來到延秀嶺,,有個年輕和尚,正在練習拳術,,也不便去打攪他。他倆走向曬經臺,,下石門寨到白云洞,,經瀑布巖向上,發(fā)現(xiàn)一水簾洞,。這水簾洞在峭壁之處,,不會輕功的人上不去,好在葛洪師徒能飛檐走壁,,二人縱身入內,,來到洞中。洞內寬闊異常,那洞中長了一個石柱,隱現(xiàn)”太古藏書洞”五個大字,葛洪發(fā)現(xiàn)內中有塊石頭中含枯松影,一鶴鼓翅欲飛,他漫不經心地向松鶴頭上敲了一下,那石突然張開,現(xiàn)出《遁甲天書》,,他剛取出書,,石又合攏了。葛洪高興極了,,就留居洞中,,研讀天書。但這天書豈是一看便懂的,!他只好靜下心來,,反復研讀,,仔細推敲。好在他有仙丹在身,,服一丸可數(shù)月不饑,。他在洞中居住了半年,仍有多處參悟不透,。一日深夜,,葛洪夢見他祖父葛玄又來給他指點迷津,說:“儀隴也有座金城山,,洞穴最有靈氣,,你到那里去煉丹修道,必了心愿,。”葛洪又驚又喜,,次日便率徒向儀隴金城山走去。
安漢縣離儀隴不遠,,二人腳程又快,,僅一日便到了儀隴金城山。師徒二人山上山下四處游尋,,終于在金城山南崖一古洞落腳,,并在洞外結茅舍棲身。在此一住七年,,受益匪淺,。過后,師徒二人便回到羅浮山繼續(xù)煉丹,。葛洪81歲那年冬天,,寫了封信叫徒弟黃野人送給他的好友廣州刺史鄧岳,信上寫到:“我要到遠方去拜師,,立即出發(fā),,特來信告訴你。”鄧岳接到信,,趕忙跑來送別,,而就在那天中午,葛洪竟然端坐如睡,,無疾而終,。鄧岳見他面色如生,肢體柔軟,,移尸入棺時,,居然只剩下一件空衣,知道他羽化成仙了,。后來,,儀隴縣人把葛洪修道處叫做抱樸洞,。清同治四年儀隴進士胡輯瑞寫詩贊曰:“古洞千年在,金丹不可尋,。天留還樸字,,人悟學仙心。地僻煙霞老,,山空歲月深,。當年勾漏令,能否作甘霖,。”
離堆連云
新政嘉陵江離堆,,位于嘉陵江西岸靈寶寨下,長1000米,,寬250米,,它與都江堰岷江離堆、樂山市烏尤山岷江離堆,、洪雅縣岷江離堆,,合稱四川內河四大離堆。
嘉陵江離堆,,峰巒挺秀,,峭壁嶙峋,青松滴翠,,百花綠草爭艷,。假若有興來觀賞新政離堆美景,站在這大自然嬌子的山頂上,,只見嘩嘩江水咆哮奔騰而過,,奔涌的浪濤有力的拍擊著巖石那強勁的節(jié)奏和永不停息的律動,似一首勁歌振蕩著你的心胸,,使人平添幾分豪氣與壯志。而浪濤拍擊巖石噴濺成的蔟蔟水花,,又象多情的離堆為迎接遠道客人捧獻的束束鮮花,。如果是在秋冬時節(jié)涉足這里,從新政向南眺望,,見離堆如一方碩大的鎮(zhèn)石緊鎖嘉陵江這條白龍,,油然而生“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嘆。當行船向右急轉駛去,,則會發(fā)現(xiàn)江天依然浩渺,,不由想起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美妙的詩句,進入一種只有游客自身才能領悟的意境,。
不論是陽春三月踏青之時,,還是暮秋重九登高之日,,從新政牛頭山巔遠眺離堆半島,云遮霧掩,,水天相接,,縹縹緲緲,朦朦朧朧,,斯景斯情,,恍若見“海市蜃樓”仙景。在離堆山頂上,,有一古廟遺址,,唐代曾為京兆伊鮮于仲通,鮮于叔明故居,。宋元符三年,,為懷念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來此撰書《鮮于氏離堆記》事,曾建“顏魯公祠堂”,。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和清道光壬年(公元1822年),,曾兩次重修。清代舉人張廷賢曾寫下《登離堆山謁顏魯公祠》五言律詩一首:“嘉陵江上望,,砥柱在中流,。天寶河山故,顏公廟貌留,。忠魂啼夜鳥,,義憤泣孤舟。落日濤聲壯,,呼號為誰憂,。”其詩如泣如訴地憑吊唐代忠臣大書法家顏真卿忠肝義膽的愛國精神。魯公祠歷經興衰,,主殿毀于兵火,。在《鮮于氏離堆記》摩光石刻附近,曾建有望江亭,、禹王廟,、魚王家和鮮于兄弟在世開鑿營造的石堂,九曲流杯池,,“勝地靈泉”松花井,,茅齋等,形成了一個以顏魯公祠為中心的游覽勝地,。山上石刻,,石堂,流杯池,,古碑,,松花井至今猶存,。離堆山頂,原有一座明清時期多次毀而重修的盅賢祠,,祠堂是專為顏真卿,、鮮于兄弟建造。
新政離堆,,背依靈寶寨,,面對火焚山,上鄰邱子溪,,下接白路壩,,是一橢圓形半島。嘉陵江水,,洶涌澎湃,,緊鎖堆麓。三面臨水的離堆其水勢回漩,,船行到此,,回頭三望,始能繞過離堆,,駛向下游……山上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歷代文人雅士,,路經新政,無不到此游覽,,或賦詩懷古,,刻古壁之上;或把酒高歌,,暢飲于九曲流杯池旁,。飽覽風光,閑話滄桑,,使離堆景色更有韻味,。
江流千古,離堆千古,。千百年來,,滄桑更易,,離堆蕭疏.,。今日儀隴人正在重新設計離堆山公園的宏偉藍圖,隨著新縣城的崛起,,離堆勝跡將是儀隴的一大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