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縣城故址,、新政(新城)縣城故址、大寅縣城故址,、宣漢(伏虞)縣城故址,、奎星閣,、文塔、高字庫塔、兩河口字庫塔,、陽家庵,、報恩寺后殿等一大批古跡展現(xiàn)了儀隴人民千百年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
羔羊縣城故址
傳說晉代(公元304----347年)曾于大儀山頂設置羔羊縣城,。古城建筑分布兩座小山粱和一條小山洼里,面積約180余畝,,東南各筑石門一道,,今北門殘存,北門至西門一段留有城墻殘跡(而儀隴建縣起始時間為什么是公元502年,,而不是公元304年,,其原由是史志中無準確記載羔羊縣史。明正德<蓬州志>,、清康熙<順慶府志>雖有記載,,但兩志記載時間、地點各不相同,,相差懸殊,,難以置信。即將出版的新修<儀隴縣志>仍未將羔羊縣列入‘建置篇內(nèi)’,。是以便讓讀者,、讓后人來繼續(xù)考辨、論證,、探討,,待有更多、更確切可靠的史料依據(jù)和更充實的理由服人,,再作定論),。
大寅縣城故址
縣東大寅鎮(zhèn)山項的大寅粱,海拔690米,。粱天監(jiān)元年(公元502年)大寅縣置此,,隸屬隆城郡。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大寅改屬蓬州,。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大寅縣改名蓬池縣,。元至元年(公元1283年)廢蓬池縣,并入儀隴縣,。大寅故址有上下城之分,,上城山頂,縣治所在,,下城山埡,州治所在。南崖有陡寨門,,東崖有東寨門,、玄寨門,北為松樹崖,,西為祖師崖,,現(xiàn)寨門墻石猶存。
新政縣城故址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巡察使韓仲良割南部,、相如二縣置新城縣。后避隱伏太子李建成諱,,更名新政縣,。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并新政入南部縣。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撰《鮮于氏離堆記》說:“閬州之東百余里,,有縣曰新政,,新政之南數(shù)千步,有山曰離堆……”,。由此可見,,新政縣城故址位于嘉陵江東岸第一平臺上,與離堆山隔江相望,。新政古縣城城址,,歷經(jīng)水患、兵燹,,成為廢墟,,隨著新縣城建設大規(guī)模的拆遷已無跡可考。1977年,,當?shù)剞r(nóng)民在古廟給孤寺遺址北側建沼氣池時,,拙有漢磚拱道。1981年夏,,新政農(nóng)民又從故城址地下挖出許多幾何圖紋青磚,,繩紋、線紋的灰陶,、黑陶罐,、缽、盆,、缸等器和唐代仰月紋“開元通寶”銅錢,。
新政古城因古代屢遭洪水之害,以后才從低洼的下壩向上遷到楊家場,,楊家場就是今新政鎮(zhèn)東南村一社所轄地,。古城遷至楊家場后,,又多次慘遭兵燹之禍,弄得市民離鄉(xiāng)背井,,各尋生路,,從此城池荒廢,萬戶蕭巰,。明末清初一片蕭條凄涼景象,,最后僅鮮于氏一姓土著上人幸存于新政。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次由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移民進川,來新政插占定居的人戶才漸漸增多,,現(xiàn)在新政鎮(zhèn)的居民房屋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陸續(xù)修建起來的矮平房,街道狹窄短小,。街名計有:大北街,、小北街、南街,、小西街,、正街、新街,、鹽店街,、篾匠街、米市街,、布市街,、油房街、鐵匠銜,、窯貨街,、五福街、江北嘴街等等,。清代到民國初年為南部縣的一個分縣,,清設縣丞,民國設縣佐,,總領分縣政事,,民國中晚期,,改行團總制、聯(lián)保制,、區(qū)鄉(xiāng)制,,新政均為縣下最高治所,民國三十年撤區(qū)改鎮(zhèn),,才稱新政鎮(zhèn),一直延續(xù)到今,。歷史上因新政地勢居于大壩之上,,所以人們習慣叫新政壩。
伏虞縣城故址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原宣漢縣改名伏虞縣,。治所初設大羅鄉(xiāng)境,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遷義路鎮(zhèn)李家壩(今義路鎮(zhèn)奉恩寺村),。歷五代,、兩宋到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廢伏虞,并入儀隴,。伏虞故城遺址東為李家寨,,南為大南山,西有子游寺,,北有吳冶觀,,城北緊靠烏灘河,城池面積百余畝,。1981年,,思德水庫攔河壩筑成,伏虞縣城址大部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