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華賢妻:我三五天內就走,,去受訓,,我的襪子鞋子希備好,我回來拿……”在鄭州烈士陵園中原英烈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封家書的復印件和一枚銹跡斑斑的子彈,,它們的主人是信陽籍革命烈士周映渠,。
這是一封匆匆寫就的家書。1942年,,新四軍第五師決定成立信應羅禮指揮部,,周映渠任指揮長,后指揮部又被并入第五師第二軍分區(qū),。因事務繁忙,,周映渠無暇回家,便于深夜匆忙寫了這封信,,托人送給妻子張琪華,。
周映渠生于1908年,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七七”事變后,,周映渠用全部家產購買武器裝備,,組建了一支群眾抗日自衛(wèi)隊。1941年,,他當選信南縣委書記,,1942年又任信應羅禮指揮部指揮長,。
周映渠的兒子周繼強在回憶錄里說:“父親自投身抗日,雖戰(zhàn)斗在家鄉(xiāng),,但經常過家門而不入,。他把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母親和我們共同的感受,?!?/p>
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后,周映渠受命率部突圍前,,把孩子們安置在老鄉(xiāng)家,,對妻子說:“突圍中我隨時可能犧牲。但你們一定要堅信,,革命總會有勝利的那一天,!”
誰知這竟真的成了永別。1947年2月,,由于叛徒出賣,,他被國民黨特務包圍,不幸犧牲,。
1961年,山陽縣委縣政府為周映渠重新建墓立碑時,,在他的腿骨上發(fā)現(xiàn)了綁著的子彈帶和十余枚銹跡斑斑的子彈,,這曾沾滿鮮血的子彈,詮釋著周映渠光榮的一生,。
(本報記者 徐東坡)